1988年,程十发在松江修竹远山堂所作山水画有题:“山水画源自天然混沌,无谓南北宗,莫是龙、董其昌分宗之说无非借禅机而倡意境而轻技法,今先后已三百年矣,已历十劫,余再变其说,使南北合宗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若思翁在座,亦必撚髯而首肯乎!”
中国山水画“文人化于元代”的重要标志是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大家的突起。多元化于明清,是明清山水画的重要特点。明代山水画,以宋元为基,向多元发展。有的继五代、北宋而以董、巨为主,有的承南宋院体而以马、夏为宗,有的取法元人,上窥董、巨,以黄、倪为法。多元代发展必然导致画派衍生,有以戴进为创始人的浙派,有吴伟领衍的江夏派,江夏派为浙派支系。有以唐寅、仇英为代表的院派,而被冠以“明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又是吴门画家中的巨匠。有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涵盖赵左等的苏松派、沈士充等的云间派、顾正谊等的华亭派。
宋元两代的山水画,虽然表现的侧重点不同,但基本上都造型与笔墨并重,而从晚明开始,尤其是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将笔墨的重要性提高到绝对的高度之后,山水画开始了半书法意味的抽象化进程。南北宗是中国绘画史上一种理论学说。由明代松江籍画家董其昌、莫是龙所创。山水画南北宗论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以后数百年画家的创作风格和流变。
今天,我们这里展示的是上海和太仓地区部分中国画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着鲜明的江南画风特色,展现笔墨线条的灵动和水墨晕染的趣味,从中让我们感悟到中国传统书画的演变和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