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到大学同窗曹丽云的作品,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梁漱溟老先生此论内涵的理解,从这一点中可以更为贴近曹丽云作品的解析,读出其中的所感、所思与所为。曹丽云在赣南师范学院毕业后,没有回到她的故乡南丰而选择傅抱石故土——新余,就此落地生根,在人生与艺术上开花结果,收获甚丰,可喜可贺!
艺术工作为许多人所羨慕,而其中许多艰辛却很少为人所知,在曹丽云的创作中我们同样可以感觉到她一路走来曾经有过的困惑与徘徊,也能窥见她取得诸多成功后继续前行的期待。此次圧上海举办展览是一次新的动力。
曹丽云的创作大体上可归为三种。一是山水,二是人物,三是花鸟,基本上涵盖了传统中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但侧重于山水与人物的创作,在此简述笔者对其山水画与人物画的读后感。
曹丽云的山水画面貌分水墨与设色两种。以水墨语言为主的设色淡雅清新而明丽。在传统山水皴法基础上施色的作品,以类似元代王蒙“牛毛皴”之细密笔线塑造山石的体貌,再加上单纯但颇厚实的颜色,形成苍茫的意境,让自然山川之美更加凸显于观众的眼前。
曹丽云的人物画颇有特色。首先,她将视野落在桔园的特定目标上,创作了一系列关于桔园的故事而与众不同。其次,她在表现语言上借鉴和融汇了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天真而纯朴,浓重的墨色与纯朴明丽的色彩成为对比,有力地映衬出农村桔农妇女纯洁的本体之美;再次,在构图上大胆地借鉴平面构成形式,使画面具有更明显的装饰意味。她创作的《乡村的表情》系列作品,则采用更为自由的刻划形成不同的审美感受。所有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前日读唐代诗人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诗,诗中曰:“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此诗的意境勾起了我对大学时光的许多记忆,也霍然引起对曹丽云中国画创作旨向新的理解:她在新余这第二故乡的艺术之梦,是将人生与艺术、与对普通人群和这片土地的热爱织成艺术之景。于此,且以拙诗和韦应物赠给老同学:“秋日露散忙农事,桔乡姐妹丰收时。国安民富百家乐,故园写景画成诗。”
我觉得曹丽云坚持不懈几十年,以画为诗,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对人与之相厚的作风值得称赞!
廖少华: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