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药图》画的是父女二人骑着鹿,背着药,似在采药途中,老人双目远眺,还在寻找药草,是静中有动,有着山路行进之趣。画上题识:“吴夲为北宋时厦门白礁村民间医师,活人无算,因采药中不慎落石间,失足而亡。后人建庙祭祀,今写吴真人采药图记之。”


一个画家,选择一种题材,总是有意无意地会与自己的某种经历、某种观点、某种人生哲学相关联。程十发画《问药图》,固然因为李时珍一生确曾到处向渔、猎、耕、樵请教,向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请教,并曾跋山涉水,遍寻药草。而另一方面,恐怕也有别的原因。
首先,程十发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也是一个重视向人民学习、重视民间艺人的创造、重视生活实践的人,不仅他自己画过年画,就是他的别的创作也都曾从民间艺术吸收许多养分。所以,《问药图》中那个面目清癯、神情专注、态度诚恳、风尘仆仆的形象,既是李时珍,也可以说是画家理想中的一个典型,一个走出庙堂、走向民间、走向生活的知识分子的典型。
其次,一幅成功的人物画,不仅要表现人物的行动,而且应揭示行动的目的。从这一点说,《问药图》将李时珍和普通的老农、牧童放在一起,促膝相谈,俨然亲友,正是表现和赞扬了在这位大医药学家身上,献身科学与造福人民的一致性。
《本草纲目》在李时珍生前并没有受到统治者重视。他死后,儿子们曾将此书献给明神宗,得到的仅是“书留览,礼部知道”七个字的批语。后来,还是在民间,书开始广泛地流传开来。这说明,科学的发展实在不能依靠封建统治者的恩赐,而只能寄希望于人民。
——节选自俞汝捷著《程十发书画面面观》
程十发先生的作品特点在于通俗明白,但俗而不腻,俗中有雅。谁也说不出哪是雅,哪是俗,而是雅俗融为一体的“程家样”。十发的画易学,一学就像;十发的画也难学,一学就走样。其原因学者不是缺雅就是缺俗,或雅俗共存,但是分门别户,不是一家人,难以融和。
——选自《艺术大师程十发》

17年前中国遭受“非典”侵袭,当时病弱交集的程十发先生坚持坐着轮椅创作了《深山采药抗非典》。作品精心描绘寻药救人的白衣天使,在他的作品中既洋溢着热爱生活的美好之情,又蕴含着一颗深沉的大爱之心。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笔可贵的艺术财富,同时还有坦荡无私、乐于奉献的人格魅力,以及善于创新、与时俱进的艺术精神。